立即注册 登录
华发网China168.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返回首页

徐茂公的个人空间 http://home.china168.biz/?141 [收藏] [复制] [分享] [RSS] 新移民,老大夫。从医三十二年,中西合璧,标本兼治。医学咨询,心理疏导。针灸推拿,疗效可靠。验方偏方,对症下药。

日志

中医歌赋(转帖)

已有 394 次阅读2012-8-23 09:59 |系统分类:健康生活

于铁成

  曾经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叫《神医喜来乐》,喜来乐有个徒弟叫德福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中医有了大学教育之前的几千年中,中医的传承还主要是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进行的。 旧中国所谓中医学徒,其实开始就就是一个没有报酬的伙计,吃住都在先生的药铺里,平时要给先生的家里干杂活,待到先生看徒弟有培养的前途,这才给徒弟一些书来读,当然都是一些最简单的歌赋。

      背《药性赋》《汤头歌》这是中医学徒入门的基本功,必须背得滚瓜烂熟才可。学中医要背的东西很多,常用的中药不下四百多种,常用的汤头也有几百个,还有脉象主证等等,统统背下来可不是一日之功。为了帮助记忆,从很早的时代开始就有人把中药、方剂等编成歌赋,一代一代传承下来,成为中医文化的宝贵财富。

      《药性赋》是中医入门必备的歌赋,有多种版本流传。署名金元名医李东垣的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》是一部在民间流传的中医药学入门读物,影响很广。但据考证,这是一部托名之作,是当时的民间医生或文人,为使文字艰涩而古奥的中医著作更加浅显易懂,并更易朗朗上口,而编写的一种普及性中医读物。时至今日,这部著作仍为广大中医初学者所喜爱。《药性赋》中计有寒性药66种;热性药66种;温性药54种;平性药68种,基本上涵盖了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。
      “汤头”是中药汤剂的俗称。中药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,制法繁琐,药材名称抽象枯燥,不便记忆和掌握,因此,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,改成诗歌,使其合辙押韵,朗朗上口,便于记忆。清代一位叫汪昂的老中医编写了一本《汤头歌诀》,选录常用方剂300余方,分为补益、发表、攻里、涌吐等20类。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,非常便于初学习诵,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。例如由人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四味药组成的一首方剂叫做“四君子汤”,是一首补气的基本方,很多补气的方剂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形成的,《汤头歌诀》说“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甘草比,益以夏陈名六君,祛痰补气阳虚饵,除祛半夏名异功,或加香砂胃寒使。”短短的一首歌诀包括了“四君子汤”“六君子汤”“异功散”和“香砂六君子汤”四首方剂的药物组成,非常好记。
      除了中药和方剂之外,学中医要背诵的其他东西还很多,比如脉学,要识脉象,知脉理,也要背诵一些东西。宋代崔嘉彦鉴于脉理难明,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,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,便于习诵。撰《崔氏脉诀》又名《崔真人脉诀》、《紫虚脉诀》一卷,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,到了明朝,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对《崔氏脉诀》做了补订,改名《四言举要》。。后来李时珍又编写了《濒湖脉学》,成为中医学徒习诵的普及读物。
      到了现代中医有了大学教育,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,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,旧时流传下来的中医、中药歌诀仍不失为入门的最好读物。历代中医为了教授学徒,煞费了不少心血,极大的丰富了中医文化宝库的内涵。初学者一册在手,时时诵读,可以为学习中医药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,作为登堂入室的基石。

 

 

傲慢

番茄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路过

飞过

评论 (0 个评论)

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
QQ|关于我们|联系我们|用户须知|小黑屋|法律申明|隐私通告|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.info

GMT-6, 2024-6-29 03:07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